时间: 2024-03-24 05:31:53 | 作者: 产品/永乐国际注册地址
集微网消息,近日,美国方面传出针对大陆芯片代工企业所需关键设备,正酝酿新的制裁措施。空穴来风岂曰
集微网消息,近日,美国方面传出针对大陆芯片代工企业所需关键设备,正酝酿新的制裁措施。空穴来风岂曰无因,这样的风声,足以显示出设备材料对一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意义。
随着5月上旬大陆半导体设备材料类上市公司陆续发布其一季度财报,为外界把握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动态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爱集微追踪的24家半导体设备材料上市公司(9家设备类,15家材料类),2021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602亿元人民币,营收同比增速平均值为65.28%,除3家企业外,归母净利润均录得同比增长。
这样的强劲表现,在2022年首个季度得到延续,24家企业当季营收增速平均值为55.35%,表现仍然堪称颇具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进一步细分设备类与材料类企业,能够正常的看到,设备类上市公司一季度平均营收增速达到82%,较该类企业去年78.58%的全年表现甚至有进一步提升;而材料类上市公司一季度平均营收增速则为39.11%,较之去年去年的57.29%有某些特定的程度回落,当季还有两家该类别上市公司出现营收同比下滑。
从上述对比显而易见,设备类企业在今年一季度表现出更强的增长势头,而这样的表现,相当程度上源于行业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的共振。
首先看行业周期性因素,90年代后全球半导体产业已形成显而易见的景气度循环周期,设备材料这一产业链上游环节,也伴随半导体产品消费量波动,呈现顺周期的同步变化,且设备支出相较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投入的原材料,对商业周期更为敏感,也即表现为萧条期收缩更深,景气期扩张更快,原因也并不神秘:与当期产品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投入相比,厂商对采购设备、兴建厂房相关资本支出(Capex)有更大的调节主动性,自然也表现出对周期变化更高的弹性。从这一角度观察,当下半导体产业由于整体仍然处于景气阶段,资本支出的旺盛导致半导体设备这一细分市场相较材料有更好的表现。
事实上,国内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在其2021年年报中展望后市,也提出了这样的总结:“在行业景气度提升过程中,产业往往加大资本性支出,快速提升对相关设备的需求;在行业景气度下降过程中,产业则可能削减资本支出,进而对设备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再看结构性因素,当下半导体厂商的资本支出热潮,除了商业逻辑推动,还有一个不可以忽视的动因,即各主要国家对本土半导体制造能力的重视,欧美与日本纷纷拨出巨额财政补贴,激励厂商在当地投建晶圆制造产能,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大陆地区代工、IDM企业近年来扩产步伐堪称激进,对设备需求也随之飙升。根据SEMI统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较2020年同比增长44%,其中大陆地区市场已连续第二年成为最大区域市场,销售规模达到296亿美元,同比增长58%,虽然其中相当部分市场占有率被海外厂商吃下,但国内企业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和产业政策倾斜,仍然分享到了这一结构性红利。
虽然一季度半导体材料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与半导体设备厂商出现一定分化,不过展望后市,半导体材料市场有望在下半年“逆袭”。
集微咨询研究总监赵翼分析称,随着前期上马晶圆厂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今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将进入一个集成电路产能集中释放的高峰阶段,即便终端产品消费出现波动,产能利用率或将较当前普遍满载的水平有所回落,但总体而言仍有望带来半导体材料的一波增量需求。
此外,当二季度超预期的上海地区疫情结束后,全面恢复正常运作的制造、封测产业链,为了追回年度排产计划进度,也有望推动下半年半导体材料需求报复性增长。
二季度设备材料产业需要我们来关注的超预期因素除了上海地区疫情,还有美国方面对大陆半导体产业潜在的“围堵”新招。
根据美媒本月报道,美国商务部正在酝酿起草向大陆地区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的新限制措施,针对对象据称除了国内几大晶圆代工和IDM巨头,甚至还将包括海外厂商在华生产设施。配合这样的风声,美国智库“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也在近日发布报告,甚至毫不隐讳地提出“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是使中国继续陷于芯片对外依赖的最重要工具” 。
显而易见,美国方面正试图最大化利用其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优势地位,将之化为围堵遏制大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武器”,而这样的操作,只会进一步提升大陆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替代的紧迫性与扶持力度,从而大大有利于国内设备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之带来成长新动力。
从相关企业年报中发布的信息看,国内厂商也正在快速推进产品升级,瞄准14-28纳米,乃至更先进工艺节点开发配套设备材料。
例如,在设备领域,中微公司用于3-5纳米节点逻辑芯片制造的ICP刻蚀机项目,已研制成功5纳米刻蚀设备,完成在先进逻辑芯片生产厂商的评估并实现销售,3纳米刻蚀机Alpha原型机的设计、制造、测试及初步的工艺开发和评估也已完成;另一上海地区半导体设备巨头盛美,也已完成双大马士革电镀工艺14nm变速入水工艺开发,并通过客户DEMO获得验证,匹配产线BSL数据。ECP电化学电镀技术完成28nm工艺验证并进入生产线nm及以下工艺正在工艺验证,相关前道电镀设备可应用于具有3D结构的FinFET、DRAM和3D NAND等产品,以及未来新型纳米器件和量子器件等的金属线互连。
在材料领域,南大光电ArF光刻胶产业化已取得突破,分别通过一家存储芯片制造企业和一家逻辑芯片制造企业客户认证,并正在抓紧开展28nm和14nm先进制程前驱体攻关和产业化;沪硅产业300mm半导体硅片已成功通过14nm逻辑产品技术认证,实现了面向14nm工艺节点应用的300mm半导体硅片批量供应。该公司还在2021年参与了对广州新锐光掩模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后者将建设面向40-28nm及以上工艺制程的先进光掩模生产线,进一步保障国内企业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信息安全。
技术能力的突破,也使国内企业近年来在国内晶圆设备公开对外招标中,屡屡斩获订单,如集微网此前曾报道,4月1日,中微公司一次性中标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12台刻蚀机大单,包括钝化膜等离子体刻蚀机、氧化膜等离子体刻蚀机和氮化硅等离子体刻蚀机。
值得一提的是,芯片制造设备中最“吸睛”的光刻机,国产替代也正在稳步推进,从招标信息看,由亦庄国投持股66.6%的北京国望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已开始启动研发生产基地数控加工设施招标,2023年有望正式建成投入运行,该公司基本定位是建立我国自主的超精密光学产业研发技术与生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IC制造投影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及高端精密光学装备的产业化问题。建设中的研发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后将拥有350/280nm节点、90/110nm节点、28nm及以下节点极大规模IC制造投影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产品的研发、设计与批量生产供货能力。
此外,设备材料国产替代,除了研发技术壁垒,还面临下游客户导入验证的考验,动辄一二十个月的验证周期对国内厂商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时间与财务成本。上海华虹旗下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ICRD),目前已经建成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研发和国产设备材料评价验证中试线,为自主可控产业链建设提供了公共的装备和材料验证平台。公开信息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该平台已为90nm ArF光刻机、14nm硅刻蚀机等20台国产设备,和ArF光刻胶、铜研磨液、铜电镀液及添加剂等10多种国产材料提供了测试验证和配套工艺开发,半数以上已完成验证并进入大生产线实现量产应用。
不难看出,潜在的美国半导体设备“围堵”措施,更大概率将加速而非减缓我国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国产替代步伐,为相关上市公司能够带来新的有利助推。
财报数据,勾勒出本土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当下的繁荣发展面貌,在外部机遇与内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国内厂商业已显示出产品-业务良性循环的发展势头。新的遏制与围堵,反而将使已经成型的国内产业循环,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集微网消息,“电动汽车大时代”的到来对IGBT模块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原本由国外厂商主导的车用IGBT市场,竞争格局正在悄然生变。目前为人知晓的厂商如比亚迪半导体、中车时代电气和斯达半导体等均已出货给车企。
在出货给车企的几家IGBT厂商中,有一家初创公司引起了笔者注意。这家公司也是本土唯一一家量产车规IGBT模块的初创企业——浙江翠展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翠展微”)。
翠展微在IGBT模块的量产能力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2022年5月18日,翠展微正式对外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临芯投资领投,臣易资本跟投,老股东经开同创持续追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大汽车级IGBT模块的研发、汽车级碳化硅模块的开发以及扩大车规级IGBT模块产线,以增加公司的量产交付能力,并加速拓展新的客户。
翠展微成立于2018年5月,距今不足4年。作为一家车规级IGBT模块设计生产厂商,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翠展微立志打破进口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成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行业的中国品牌领军企业。
为实现发展愿景,翠展微定下了中期发展目标。在2023年的市场占率达到5%,即约有40万台车搭载翠展微的IGBT模块;到2025年,市场占有率达到10%,近百万台新能源汽车搭载翠展微的IGBT模块。
要实现这个目标,在翠展微创始人兼CEO彭昊看来,需要具备五个要素,缺一不可。
第一是企业的硬件基础设施,也即产线万台车需要的产能。彭昊向集微网介绍,“我们原先的厂房是3000平方,对应大概15万台车的IGBT模块产能。今年4月份新租了1万平方的厂房,6月份会导入使用,12月底会有2~3条线投入运营,三条线投产后,基本上能够保证2023年有50万-60万的产能。”
其次,就是打通供应链,保障产能供应。2021年,市场出现了车用IGBT供不应求的情况。彭昊指出,按照原先与日本三美的计划,一年只能满足6~8万台车的需求,远远达不到目标产能。因此,翠展微正在跟华虹深度合作,计划今年6月份开始专车测试华虹的RC IGBT晶圆。此外,翠展微还测试了包括东芝等其他晶圆厂的产品,在供应链端新开供应商来保证明年40万台车的IGBT供应。
第三个是人才团队建设。翠展微团队去年只有40个人,今年预计将扩大到100人以上,保证在明年有足够的开发团队和熟练员工去做研产销,通过一段磨合期后以备明年能够大批量地生产产品。彭昊向集微网透露,“通过前期长时间精心筛选各个团队的核心人物,目前公司的组织架构已成型。未来会通过建立师徒制等方式持续培养公司的各类人才。”
此外,要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资金尤为关键。翠展微在今年规划的融资完成后,数千万元的融资资金到位。有了资金就可以保障所有的规划有足够资金支撑着往前推进,这是一切的前提。
最后,就是客户群体的需求。生产制造的产品需要客户消化。“目前,我们已有哪吒、江淮、奇瑞等5个客户,5个客户原则上一年40万台的量不难。”彭昊补充道,“而且截止目前,翠展微已完成了200多个汽车客户供应商的建档,后续也会有新的车企定点。”
彭昊强调到,“2022年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五个要素全部凑齐,缺一个都做不出来。这五个要素具备齐全后,明年40万台车的IGBT模块需求量就不会太难了。”
在这5大要素中,其中客户的真实需求尤为关键。随着车企新能源车型增加,车型定价从几万~几十万不等,必将产生对IGBT性能多参数、多型号选型的需求。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因海外大厂在供应链中的强势地位等历史原因,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电控中,650V 400A的PH1模块和750V 800A的PHD模块,这两个型号的标准模块占据70%左右的供应。而中国主流新能源车型超过100个,售价范围4~50万,多样化的需求和极少的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翠展微从客户实际的需求着手,本着充分理解和实现用户需求的理念,创新性地设计开发了一体化IGBT模块。彭昊告诉集微网:“一体化IGBT模块能够配合车企将电驱做成平台化的产品,应用在不同价位的车型上,能够帮助车企大幅降低成本。”
据了解,一体化封装工艺做到了以下两点来解决车规级IGBT模块封装的技术挑战:一是优化封装材料体系;二是减少封装互联界面。相比传统IGBT模块,其优势在于省去铜底板与导热硅脂,降低40%的热阻,提升系统性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方便客户设计,降低开模费用;减少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技术层面上,要想切入一体化IGBT模块前装量产,至少需要花约2年时间进行测试。目前,国内的供应商只有翠展微能提供一体化IGBT模块,并且已经完成乘用车前装量产。
从国内IGBT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比亚迪半导体背靠比亚迪汽车,时代电气坐拥中车巨大的下游轨交体系。因此,以市场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先拥有下游的客户资源,再进行模块封装革新和芯片设计,是产业发展的规律。翠展微目前掌握了IGBT封装测试环节,并打通了车企供应链,未来存在多种打通上游的IDM、虚拟IDM方式。
彭昊指出,“对于IGBT厂商而言,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往IDM方向去发展,但IDM产业投资太大,对于每个创业公司而言都不现实。因此,我们的发展规划是‘仿IDM模式’,即先从应用端开始做,完善封装品类,建立客户体系;在打开市场并有足够的资金后,与外部公司合作设计晶圆,并且组建自己的设计团队;最后构建壁垒,完善自己的晶圆供应渠道。”
在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链融合的赛道上,本土车用半导体厂商正迎来巨大的腾飞机会。在机遇面前,翠展微以充分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理念,扎根于本土市场,不管是新造车势力,还是从传统车转型的主机厂,翠展微都致力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从技术层面创新开发适合本土需求的产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规划未来,翠展微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集微网消息,近日,闻泰科技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和Q1财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27.29亿元,同比增长1.98%,营业利润29.48亿元,同比增长10.08%,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6.12亿元,同比增长8.1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01亿元,同比增长4.17%。此外,今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48.03亿元,同比增长23.44%;营业利润6.97亿元,同比下降9.61%,归母净利润5.03亿元,同比下降22.8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33亿元,同比下降5.51%。
从闻泰科技2021年全年收入结构来看,ODM业务仍然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收入 386.85亿元,占比 73.37%;半导体产品业务收入 138.03 亿元,占比 26.18%,未来随着该项业务的快速增长,占收入比例有望提高;其他业务收入 2.41 亿元,占比 0.46%。
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板块持续受益于新能源行业延续性的需求,整体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保持了成长趋势。21年公司营业收入138.03亿元,yoy为39.5%,毛利率37.17%,净利润26.32亿元,yoy为166%。
闻泰科技管理层表示,公司的功率半导体业务在创新、涨价和产能等方面,将继续保持较好的预期。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类芯片仍然处于整体相对紧张的状态,交付周期严重延长的不良现象仍未得到缓解。安世集团是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承载平台,拥有近1.6万种产品料号。凭借丰富的车规级产品线与立足中国市场的优势,安世集团与国内重点的新能源汽车、电网电力、通讯等领域企业均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在2021年跻身全球第六大功率半导体公司,相比2020年上升三位,并稳居国内功率半导体公司第一名位置。
安世集团来源于汽车、移动及穿戴设备、工业与电力、计算机设备、消费领域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4%、23%、23%、5%、5%。汽车领域包括电动汽车仍然是公司半导体收入来源的主要方向,产品主要包括二极管、三极管、ESD保护器件,广泛应用在驱动系统、电源系统、电控系统、智能座舱系统等体系。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单车用功率半导体有望呈现倍数级提升,带来行业的快速增长,公司车规功率半导体业务有望进入中长期的高速增长阶段。
闻泰科技称,目前二极管和三级管的MOS芯片能带来很高的利润增长,2021年以来进行了多批次涨价,公司有能力和信心把利润投资到GaN/SiC/IGBT/模拟等领域,满足未来公司的可持续经营,目前IGBT在做测试验证,进展顺利的可在年底完成量产,此外,模拟芯片也正在做同步研发,借助闻泰科技平台资源,安世模拟/逻辑器件有望进入消费电子领域。
在半导体产品价格方面,随着新应用场景的出现和发展,功率半导体的应用范围已从传统的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电力传输、计算机、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扩展至物联网、电动汽车、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应用领域。新增需求不断扩大,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也整体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
闻泰科技表示,目前功率器件领域整体价格上升趋势较强,经销商渠道上半年的涨价幅度约为10%左右,而直销渠道的大客户在21Q4进行提价,且价格保持到22Q1,公司经营整体毛利率水平较高,能保持在43%左右。
在半导体业务产能方面,2021年闻泰科技在德国汉堡晶圆厂的新增8英寸晶圆产线已顺利投产运营;安世集团已完成对英国Newport晶圆厂100%股权的收购,并启动了代工产能向IDM自有产能逐步转换的过程。Newport晶圆厂在车规级IGBT、功率MOSFET、模拟芯片和化合物半导体等领域的产能和工艺能力,与安世集团现有的产品与工艺能力的融合,将有助于推动公司抓住电动汽车时代和AIoT时代带来的双重机遇。
同时,2021年以来,闻泰科技控股股东闻天下投资的上海临港12英寸车规级晶圆项目也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建筑封顶,未来将成为支撑公司半导体产能扩充的重要来源。2020年10月,公司曾发布公告说明,由于该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避免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经过审慎判断,由公司的控股股东先行投资建设,在项目建设完成后2年内,满足相关条件情况下,闻天下承诺将该项目或相关项目公司的股权转让给闻泰科技。具体条件包括以下 4 条:1.生产经营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2. 所涉及的股权、资产权属清晰;3. 项目最近一年实现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正;4. 最近一年12英寸晶圆片实际产量达到规划产量的 60%。
闻泰ODM业务从去年Q4到今年一季度,在疫情、缺芯缺料、智能手机需求端疲软等外部环境下,智能终端行业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2021年公司实现产品集成业务对外主营业务收入386.85亿元,同比下降7.16%,毛利率8.71%,净利润1.84亿元。2022Q1实现对外营业收入103.34亿元(+20.03%),毛利率9.44%、净亏损0.40亿元。一季度亏损的主因是非手机业务在项目研发、试产等前期仍有相关费用开支,未来随着项目的量产将贡献收入,公司ODM业绩有望加速攀升。
过去闻泰科技以手机ODM为主,现已快速扩展到组件、物联网、笔记本、服务器和汽车电子等业务,客户结构也不断优化,从消费领域向工业、汽车领域延伸。目前就整体的客户结构上来看,公司主动降低了传统安卓类低附加值机型品牌客户占比,提升了诸如三星等海外品牌的高附加值机型占比,充分利用闻泰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自去年开始重点介入北美大客户产品ODM以来,已经陆续拿到了多个品类的合作,而这些增量业务的探索上,有望未公司将来的爆发做沉淀。
在ODM产能的建设上,闻泰科技积极扩充自有产能,加强业务自主供应能力。2021年公司通过发行可转债扩充ODM及封装产能,分别在无锡/昆明/印度扩大生产规模,目标产能7000万台移动终端设备、4.4亿颗MOSFET器件封装和1.2亿颗SiP模组封装。
2021年,闻泰科技光学模组业务净亏损3.35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34亿元)。2022年一季度,净亏损0.39亿元(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0.27亿元)。自2021年5月份资产交割以来,公司积极推进光学模组业务的研发和认证,公司已在11月份正式启动双摄产品供货,经营减亏。公司正积极推进落实新型号的验证工作,进一步推动其先进技术产品在车载光学、AR/VR光学、笔电等领域的应用。公司将充分利用在产品集成业务和半导体业务领域的管理优势、研发优势、规模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全面推动光学模组业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整合。
此外,闻泰科技设立了产品中心、供应中心、方舟实验室,并与安世半导体进行拉通,整合通讯和半导体业务的产品、客户、供应链资源,加大投入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实现相互赋能,推动公司从ODM服务公司(PROFESSIONAL SOLUTIONS)向产品公司(GREAT PRODUCT COMPANY)转变。可见,闻泰在研发投入不遗余力,持续增长,研发团队不断壮大。
据披露,闻泰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长,2019年增长主要来自于安世半导体并表,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27.00 亿元,同比增长32.10%,在2022Q1研发费用达到8亿元,依然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闻泰研发人员在 2021 年达到 7045 人,同比增长29.05%,占总体员工数量的22.00%。
值得提及的是,近期,华东地区疫情的肆虐,对整个半导体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闻泰科技表示,公司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在上海的部署以研发为主,生产和工厂端各地工厂都正常。公司将控制好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运输,以保证客户的权益。
2021年是闻泰科技战略大调整的一年,公司开拓了很多新客户,也进入了很多新的领域。其中,笔电领域是公司战略发力点,无锡上海嘉兴等地均有笔电设计制造团队的布局,目前也已经通过了多个重要客户的审厂,部分客户已经开始批量出货,安世的产品也起到供应链协同作用。汽车是公司另一块重点投入的方向,在安世客户的导入期期间,头部汽车品牌项目也多数顺利研发,即将量产。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公司今年一季度的几千万亏损并不见得太糟糕的事情,业务层面上来说,很多项目均已经在研发收尾和试产阶段,产品的陆续上市将给公司的ODM业务打开持续的增量空间。公司多年的并购整合,形成的“半导体+产品集成+光学影像”的综合制造型企业,将实现1+1+13 的品牌效应。(校对/Aruko)
集微网消息 众所周知,在半导体芯片分销领域,通常主要为上游芯片厂商从分销和代理业务,并不会直接自主研发芯片,简单说来,芯片厂商和分销厂商分工明确;尤其是是分销商并不会涉及到芯片原厂业务,而从分销商进入芯片行业的案例也的确存在,那就是韦尔股份,此前作为分销商,通过收购正式成为原厂,并成为国产CIS龙头企业。
而这种情况在雅创电子这家企业中同样也发生了。该公司作为芯片代理商,在上市之前,其就已经启动了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并对业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近来,其再次以2.4亿元的价格收购芯片厂商欧创芯60%的股份,从而巩固在芯片领域的实力。
据了解,雅创电子作为电子元器件授权分销商,主要分销东芝、首尔半导体、村田、松下、LG等国际著名电子元器件设计制造商的产品。具体产品包括光电器件、存储芯片、被动元件和分立半导体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
其通过为客户提供包括供应链服务和技术服务在内的产品方案以实现产品销售,主要客户包括延锋伟世通、亿咖通、金来奥、法雷奥、现代摩比斯等国内外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商。除汽车电子领域外,雅创电子销售产品的其他应用领域主要有消费电子、大数据存储、电力电子等,其他主要客户还包括宝存科技、南京德朔等。2017年至2021年,该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收入分别为9.24亿元、11亿元、10.74亿元、10.97亿元,分销业务占比达到了90%以上。
通过招股书可以发现,其在2019年前,主要营收来源于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但到了2019年,电源管理IC则开始为业绩贡献营收。
据雅创电子介绍,基于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多年积累,并结合下游客户需求,开展了电源管理IC的自主研发设计业务。目前已经量产多款IC产品,主要用于汽车电子领域,并已经应用于现代汽车、克莱斯勒、大众汽车、广汽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整车厂的相关车型中,未来公司IC产品开发也聚焦汽车电子市场。
据雅创电子介绍,在电源管理IC领域,公司组建了高素质、专业化的核心技术团队,IC设计团队目前有几十名IC设计工程师,韩国团队的负责人具有30年以上的行业相关经验,拥有在三星半导体、仙童半导体等公司任职的经历,整体经验丰富。其中,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有十多人,剩余工程师也均拥有至少5年以上工作经验,团队整体行业经验丰富。
以2021年为例,其电源管理IC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7214.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9.26%,而在这一年中,公司研发费用为3679.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达65.59%,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竞争力,逐步构建完善可与国际大厂直接竞争的产品线体系,从而巩固增强在国内汽车电源管理IC市场的地位。
对于雅创电子而言,在立足分销市场的同时,其开展电源管理IC自研之路,此外,其还开始进行资本运作,从而使其在自研之路上发展的更快。
日前,据雅创电子发布公告表示,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战略发展,快速拓展汽车电源管理IC市场的布局,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购买专业从事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专用芯片(ASIC)定制设计服务的深圳欧创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创芯”)60%的股权,作价2.4亿元。
据介绍,欧创芯是一家模拟芯片研发商,专注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及服务,提供中低压 LED 驱动、电源管理、通讯和物联网相关的集成电路设计及配套方案服务。设计业务为 Fabless 模式,委托加工厂对产品进行加工,销售全部通过代理商完成,目前合作的代理商累积达三十多家。
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分为集成电路芯片-LED 驱动、集成电路芯片-DCDC 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芯片-MCU,主要应用于汽车车灯后装市场、电动车市场、家具照明市场等领域。
雅创电子表示,公司作为从事汽车电子领域内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及电源管理IC设计厂商,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客户资源,拥有具备国际化背景的专业研发团队,并研发出一系列高品质、高性能的芯片产品。公司的IC产品具有集中度较高、业务聚焦程度高的特点,相关产品已通过AEC-Q100车规级认证并实现批量出货。
在与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现代、一汽、起亚、克莱斯勒、大众、小鹏等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的合作过程中,获得了客户一定的认可,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同时,公司在分销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与IC业务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整体来说,公司在汽车电源管理IC细分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而欧创芯是一家模拟芯片研发商,专注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及服务。主要产品为LED驱动IC、DC-DC以及MCU,产品型号较丰富,与公司IC品类高度重合,主要应用于汽车车灯后装市场、电动车市场、家具照明市场等领域。公司创始人具有15年以上的芯片研发经验,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布局、灵敏的市场嗅觉以及较高的产品转化率等优势,在车灯领域内具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并在DC-DC恒压产线中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雅创电子致力于成为国内知名领先的汽车电源管理IC设计厂商,本次交易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相契合。通过本次交易,一方面,公司进一步完善了研发团队的布局,对研发人员的规模进行了有效的扩充,在韩国、中国台湾以及大陆地区均有覆盖,整体增强公司的研发实力。公司以此为契机,也将在国内持续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以综合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借助公司FAE的技术支持服务,将欧创芯的产品快速导入至车厂,具有较强的业务协同性,快速提升公司在汽车电源管理IC市场的影响力。同时,欧创芯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资源,产品型号达百款以上,扩充公司的产品型号,也是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力。
通过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增强与客户的粘度,提高公司IC产品的渗透率。本次交易完成后,实现了公司与欧创芯的供应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优化晶圆加工、封装、测试等环节,减少相关成本,稳定供应渠道,进一步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及服务。欧创芯于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人民币9000万元,净利润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据业界人士向笔者表示,雅创电子作为分销商,此前所分销的产品也主要就是在汽车电子领域,包括自研的电源管理IC,也同样主要布局在汽车市场,通过此次收购汽车驱动IC厂商,有助于雅创电子在自研芯片领域发展的更快,并且产品将会更全面,使其快速强占汽车电子赛道。
谈及未来,雅创电子强调,公司非常看好汽车电子这一赛道,2021年,公司与下游客户延锋伟世通、金来奥、星宇、华域视觉、波导易联、曼德等均保持密切合作关系,间接服务国内外主流车厂。2022年,公司鉴于现有客户的资源,稳定存量业务,拓展增量业务,巩固深化与客户们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广公司代理及自研的产品,将产品导入更多车型项目中,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新客户进一步探索新的业务合作机会,努力提高公司产品在单车上的应用量及价值量,公司将把握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网联化持续升级的趋势,努力提高公司在汽车电子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汽车电源管理IC领域,公司将借助现有的先发优势及行业发展机遇,加快拓展国内市场的速度,加大开发力度,提高IC产品的渗透率。
与此同时,公司将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形成丰富产品线布局,产品设计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公司将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马达驱动IC、LED驱动IC、DC-DC、LDO为产品主线,根据市场需求持续丰富产品型号,进行产品性能和技术的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加强前瞻性研发活动,进一步缩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IC应用解决方案的周期,实现用户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方案需求,增强市场影响力。(校对/Wenbiao)
集微网报道 伴随着大肆布局AR的谷歌收购Micro LED显示屏公司Raxium,不仅标志着谷歌布局元宇宙之路迈入重要一步,元宇宙这一话题也再次被带到大众视野。
如果说AR/VR是实现元宇宙的关键技术之一,那么Mini LED、Micro LED、Micro OLED、OLED等显示技术便是承载内容和人机交互的主要载体。基于Micro LED具有更快的微秒级响应时间,因此该技术更适用于AR/VR设备。
早前,苹果AR/VR头显也屡传将搭载Micro LED显示屏。而包括苹果以及微软、三星、LG、小米等国内外企业已通过投资或收购相关公司排兵布阵,加速AR/VR设备的推进。可见,Micro LED技术在元宇宙建设的产业链中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
终端品牌不断加入,LED显示产业链相关厂商显然嗅到当中商机,纷纷通过布局Micro LED,加快推进AR/VR,乃至布局元宇宙的脚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曾指出,Micro LED功耗约为LCD的10%,OLED的50%,同时亮度是OLED的30倍。而且低功耗、高亮度、高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宽视角、长寿命、自发光、高能效、无缝拼接等优势,可满足多元化与VR/AR等新兴应用的需求。
正是凭借独有的技术优势与可观的市场前景,Micro LED吸引着LED产业链厂商不断争先入局。
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布局Micro LED、AR/VR等元宇宙相关应用领域的企业涵盖LED芯片、LED封装、显示屏及面板厂商等。
观察发现,LED芯片企业多以向Micro LED领域探索为主。除了华灿光电、乾照光电、三安光电等通过定增募资等方式加码Mini/Micro LED领域之外,华引芯更是自2017年便开始重点布局Micro LED,2021年其宣布完成1.3亿元B1轮融资,加速布局Mini/Micro-LED。
而对于LED封装企业而言,Mini LED则是该类企业多数向VR领域发展的方向。瑞丰光电、鸿利智汇、兆驰股份和聚飞光电均表示公司Mini LED技术已应用到VR领域。其中,兆驰股份今年3月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计划投资50亿元在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Mini LED芯片及RGB小间距LED显示模组项目。
模组厂商隆利科技亦指,公司搭载Mini-LED技术的VR产品可应用于VR眼镜等领域且具备量产能力。
除了上游芯片及中游封装企业,显示面板及显示屏厂商也始终坚持着对显示技术路线的探索,以及虚实共生时代给予显示厂商的机遇,积极拥抱元宇宙生态及落地应用。
其中,维信诺目前已确认拥有国内最高像素VR发明专利,也有用于元宇宙VR,AR显示屏生产的 Micro LED 生产线。京东方、TCL华星、深天马、利亚德等厂商,均精确指出可提供或已在AR/VR领域有所布局。
不过,亦有厂商明确说并无进军元宇宙的计划。聚灿光电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企业主要专注从事化合物光电半导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目前还没有向元宇宙的发展计划,且暂时没考虑设立“元宇宙led部门”。
雷曼光电也指出,公司目前主要专注于大尺寸、基于COB技术的Micro LED超高清显示业务,不过暂未涉及元宇宙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LED厂商主要为AR/VR设备供应屏幕、LED芯片等,由于目前LED产业市场容量有限,加之产业链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厂商苛需调整产品结构,拓展新型应用场景,而元宇宙便成为相关厂商业务潜在的增长点。
近年来,受疫情蔓延、贸易摩擦、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以及原料供给紧张等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国内LED头部企业持续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出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GGII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约3860亿元,同比增长5.8%。而根据IHS预测,2026年全球Micro LED显示器出货量将达15.5百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
VR/AR设备、屏幕显示等作为LED企业在元宇宙交互技术的接入口,而Mini/Micro更是被作为元宇宙“量身定做”的技术。可见LED显示厂商在布局元宇宙的道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事实上,除了大力布局Micro LED、AR/VR等元宇宙相关应用领域之外,近几年,LED相关厂商纷纷在Mini/Micro LED领域通过融资、定增等方式扩产增效。
其中,聚灿光电2020年就宣布拟募资10亿元,其中近9.5亿元用于高光效LED芯片扩产升级项目,研发和生产的产品主要包含Mini/Micro LED等。乾照光电今年3月也完成了15亿元的融资,该次募集资金大部分将用于建设Mini/Micro、高光效LED芯片研发及制造项目。华灿光电15亿元定增项目已于2020年12月募资完毕,其中约12亿元投向Mini/Micro LED领域。龙头厂商三安光电更是大手笔募资79亿元,其中69亿元用于湖北三安光电有限公司Mini/Micro显示产业化项目建设。
此外,瑞丰光电Mini/Micro LED湖北生产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5亿人民币,预计将实现2000万片Mini LED背光封装产品生产能力,建成并运营Micro LED技术研究中心。隆利科技拟募资不超10.02亿元,用于中大尺寸Mini-LED显示模组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LED器件厂商穗晶光电在招股书中披露拟募资2.3亿元用于LED背光器件扩产项目等,该项目也将助力其实现Mini LED量产。兆驰光元亦于2021年拟募集资金20亿元,全部投向LED显示及照明器件扩产项目。
就在不久前,手机背光源厂商南极光也将7.4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Mini/Micro-LED显示模组生产项目、新型显示研发技术中心项目等,进行新产品布局。
如果说AR/VR是实现元宇宙的关键技术之一,那么Mini LED、Micro LED、Micro OLED、OLED等显示技术便是承载内容和人机交互的主要载体。通过积极布局Micro LED、AR/VR等元宇宙相关应用领域,和争相融资定增加码产业的动作,LED厂商也利用元宇宙的热点不断吸引着证券交易市场的投资目光,产业链厂商们新的故事正在展开。
集微网消息,根据调查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的最新报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 250-399 美元的中高端市场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近 10%,占总销售额的 25.5%,较两年前的 16.9% 有了显著增长。
其表示,国内大型智能手机品牌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增加了该价位区间的机型数量,以满足细分市场一直增长的需求,该价位段的手机在 24 岁及以下的消费者中尤其受欢迎。
高级分析师 Ivan Lam表示:“中国的 Z 世代消费的人在购买智能手机时非常精明,要求物超所值。他们会去查看网上的评测评价,这一代人追求性价比,经常将中高端产品的功能与更高级的型号进行比较,并且会倾向于可靠的 CPU 性能、非常好的相机体验和出色的设计。”
研究 分析师Mengmeng Zhang表示:“市场向高端设备过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vivo,该公司已成功将其 X 系列设备从中高端市场转变为高端旗舰产品。这可以从最近发布的 X80 系列、X80 Note 尤其是X Fold中看出。S系列作为中高端市场的替代品表现很出色。当然,我们预计 vivo 将继续通过其流行的 Y 系列新产品解决低于 250 美元的细分市场。”
【头条】vivo印度公司2名高管获释;2023手机行业十大新闻;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涨65%;英伟达预购大量HBM3内存
半导体设备大厂终止单项业务,裁员上百人!中国光刻机从荷兰进口额同比大增,AI PC产业链迎来量价齐升
【会见】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要外方代表名单公布
【冲击】黑芝麻智能再次冲击港交所IPO;乐鑫科技2023年实现盈利收入14.3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9.95%;复旦微电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4.25%
【建厂】ASML供应商Newways将在马来西亚建造新工厂;高测股份半导体金刚线切片机首次出口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