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科学史上,有着数不清的老科学家培养青年科学家的动人佳话。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就有熊庆来发现和培养华罗庚、华罗庚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美好故事。谈到这一个话题,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要数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卢瑟福一生成就卓著,他发现了α射线、β射线和原子核,也是原子有核结构模型的创立者,又是世界上第一台直线加速器的发明人。他一生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荣誉,然而,后代人谈起他来,最为称颂的还是他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卢瑟福仅活了66岁,曾先后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任教。在从事科研工作的40年中,他直接培养了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中间还包括英国的索迪、查德威克、阿普顿、鲍威尔、考克饶夫、瓦尔顿、布莱克特和德国的哈恩、丹麦的玻尔、匈牙利的赫威西、前苏联的卡皮查。因此有人说,仅就这一点,就足以使卢瑟福在科学史上得到崇高的地位。
凡是做过卢瑟福学生的人,无不对他的言传身教有着永志不忘的印象。他总是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并一起从实验事实中去探求和总结理论成果。他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成为学生们科研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他一生心怀坦荡,淡泊名利,当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出现争议时,他总是无私地退出,从不在这类问题上荒度时间和精力。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给了学生们以巨大的影响,这正是他能培养出难以数计的杰出科学家的法宝。
科学的突破需要知识的代代相传和长期的拓展与积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老科学家对青年科学家的传帮带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做出研究成果是贡献,培养人才同样是贡献;传授科技知识很重要,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样重要;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是导师或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是导师或学科带头人的职责。
我国在经历了“”以后的人才断档危机之后,一大批年轻学者正在迅速成长。这些“文革”后培养起来的年轻人,如今大都在30岁至40岁的年龄段,进入了出成果的最佳时期,成了各类科研机构的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老科学家们能像卢瑟福那样,更多地给年轻人一些激励和帮助,更好地为他们引领方向,提供动力,那么,在我们这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何愁不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的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何愁不能早日振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华罗庚教授就提出了“人梯精神”,号召老科学家甘当“人梯”,以使青年科学家能踩在自己的“肩膀”之上,去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如今,我们仍就需要呼唤这种精神,需要呼唤像华罗庚、卢瑟福一样的老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