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做分析仪器、监测设备等硬件产品的研发制造,信息化平台软件产品的开发应用,各类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的提供和实施,按业务领域可分为环境监视测定相关业务、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相关业务、工业过程分析相关业务、科学仪器相关业务。公司业务模式围绕“端+云+服务”的模式展开,“端”即以分析仪器、监测设备等作为感知层,可提供真、准、全、快、新的监测数据,“云”即以数据采集子站和仪器物联网两个基础软件平台作为传输网络层,实现数据快速、可靠、安全地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分析等功能,“服务”即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增值等方式,支撑应用层各类综合解决方案的精准实施,通过“端+云+服务”的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环保、能源、制造等各个行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和各类创新应用的实施落地,助力数字化的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环境监视测定包括污染源废气监测、废水监测及大气环境监视测定、水环境监视测定和土壤检测等,是为污染物减排提供自动化、全天候的监测和管理支持手段。环境监测产品系列有: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废水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噪声监测系统等。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智能分析、智慧决策”为理念,以数据为核心,以监控为工具,以服务为抓手,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监管精准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公众服务便民化。生态环境大数据产品系列有:污染源综合监管软件平台、碳排放综合分析平台、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支持平台、水环境综合监管软件平台、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城市及园区环保管家监管平台、智慧环境综合监控平台等。公司开展污染治理与节能业务,主要围绕工业水处理、节水与废水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料场封闭、VOCs治理等领域开展项目建设及运营。包括红外法碳排放监测系统,适用于工业公司碳排放领域,采用非分散红外法(NDIR)测量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碳排放监测系统适用于高湿度、强腐蚀性、成分复杂的工况,可测量CO2、CH4、N2O、SF6、NF3等温室气体,同时可测量其他污染气体多达50种组分。同时,企业具有便携式红外温室气体分析仪和便携式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温室气体分析仪,适用于温室气体比对计量和应急监测。包括红外法及色谱法的大气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适用于大气中CO2、CH4、CO、N2O等温室气体的在线监测,微型传感器温室气体监测系统适用于工业园区、道路多点布设的监测应用。该系统具备计量特性,可实现自动质控、远程核查、远程维护、动态管控等功能,其智能化程度高,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可溯源,有公信力。该系统为企业用户更好的提供高精度的CO2计量,可满足碳排放要求,便于碳排放管理;对管理部门,可实现全过程监管,保证碳排放数据真实可靠,利用较低的管理成本,实现管理目标,从而为碳评估、监管、交易提供数据支撑。可当作政府对企业碳排放审核及管理的管理软件,也可当作企业的碳资产管理软件。从政府管理角度,建立碳账户是摸清企业碳排放底数、落实减碳责任和提升碳排放监管能力的需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碳账户能够给大家提供碳排放核算法与直测法两种计量手段的数据采集、计算、相互校验与报告生成,协助企业组织碳资产管理及交易,助力公司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用于工业生产流程中关键组分的成分分析和测量,将分析技术、信息化技术、数据采集与通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与用户的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为节能减排、工艺流程优化、保障产品质量及安全控制等提供实时数据。根据使用行业的不同,工业过程分析业务应用方案包括石化化工、钢铁冶金、水泥建材、空分、半导体、天然气、热处理、生物质发电、氢能、核电等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以半导体行业气体分析解决方案为例,电子特气用于电子元件生产的基本工艺中的薄膜沉积、薄膜刻蚀、基板掺杂和腔室清洁等环节或用作载气或保护气,通过对电子特气的纯度进行连续监测,以保证输送到制造全过程的超纯气体的质量,从而确保芯片或电子原件的产品的质量。雪迪龙半导体电子特气工业过程分析解决方案,是针对半导体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电子特气包括H2、O2、N2、Ar、He、CO2等进行监测,连续监测其中的ppb级杂质气体。公司及旗下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色谱分析仪、飞行时间质谱仪、二次离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傅立叶红外分析仪、红外气体分析仪、紫外分析仪、XRF重金属分析仪、气体纯度分析仪、甲醛分析仪、比例稀释器、湿度校准仪、颗粒物发生校准仪等核心分析仪器,均可应用于环境监视测定、工业过程分析、材料检验测试、新能源等科学研究领域。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7亿元,较上年同期6.74亿元下降5.42%;期末总资产为32.53亿元,较上年末34.57亿元下降5.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4.96亿元,较上年末26.57亿元下降6.07%。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纯利润是0.82亿元,较上年同期1.58亿元下降48.05%,根本原因是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短期内国内市场需求偏弱且竞争加剧,另外收入结构的变化对利润也造成一定影响。公司将继续全力做好现存业务,积极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也加强风险和费用管控,持续完善管理和提升效率,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实现出售的收益3.49亿元,较上年同期3.93亿元下降11.16%;工业过程分析系统实现出售的收益5,486万元,较上年同期2,593万元增长111.52%,根本原因是报告期内工业过程分析在石化化工等行业的项目收入较多;气体分析仪及备件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0.83亿元,较上年同期1.02亿元下降18.05%;系统改造及运维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1.29亿元,较上年同期1.45亿元下降11.33%;节能环保工程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2,144万元,较上年同期826万元增长159.46%,根本原因是上年同期公司执行的节能环保工程建设项目较少。近年来,在国家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十四五”监测规划》、《“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等大批政策文件出台,各级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促使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行业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环境监视测定要素和指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络加强完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据质量逐步的提升,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在改善环境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将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根基,以健全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体系为主线,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全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2021年9月,《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加强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也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指出,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探讨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其相关发言人在2023年5月新闻发布会指出,试点工作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全面完成了第一阶段试点任务。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抓紧启动碳监测评估第二阶段试点工作,重点做好扩大行业试点范围等工作,稳步扩大火电、钢铁等行业试点,逐步增加参试企业,提升试点工作代表性等。2021年11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印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指出,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面向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能源等行业,推进生产的全部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相互连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支持构建行业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021年12月,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全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包括研发微纳位移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成分在线检验测试仪器等。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层次地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2023年6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在“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上表示,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主战场。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业生产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着力推动产业体系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的全部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制造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中国工业行业正处于由大变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公司以安全、稳定、均衡、长周期、高负荷、高质量、高收率、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等多重维度为运行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稳定可靠的工业过程分析系统。随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全方面推进,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安全可控等要求持续提高,安全、降耗、提质、增效等核心诉求凸显,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增需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工业过程分析技术壁垒较高,国产工业过程分析仪器在国内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在国家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背景下,国产分析仪器设施生产企业,有望通过研发技术、收购并购等途径提升关键零部件及分析仪整机的国产化水平,逐步向高端分析仪器市场转型。2020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加强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设计研发,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施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推动高端科学仪器设施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23年2月,习在主持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组织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施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2023年8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次指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施、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随着我们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及科研经费投入提升,科学仪器行业有望茁壮发展,国产化率将逐步提升。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数字加密等多种新兴数字技术方法快速的提升,多学科多场景交叉显著推动了监测技术的进步。“十四五”期间,随着新兴数字技术与监测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将推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向高精度、动态化和智能化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定向、仿生及精准调控资源技术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智慧城市、智慧工业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发展状况、主体业务、基本的产品及用途、经营模式、市场地位、主要业绩驱动因素等内容未出现重大变化。公司作为国内环境监视测定和分析仪器市场的先入者与领航者,也是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的先入者之一。企业成立20多年来,在环境监视测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现场实践经验,打磨出多款高品质的环境在线监测设备。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两者监测技术原理相通,在现有污染源监测技术的基础上,需增加计量特性即可满足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因此,公司在前期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基础上,开发出非分散红外、傅里叶红外光谱及色谱等原理的多款温室气体在线及便携式产品,可应用于污染源和环境空气的温室气体监测。公司一直定位于为中高端客户服务,目前主要客户群体覆盖电力、建材、钢铁、石化、化工等领域,在该客户群体中“雪迪龙”品牌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这些领域客户亦是碳排放及碳交易的主体,客户群体的重合与储备为公司拓展碳排放监测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在开展碳排放相关业务过程中均有先天的客户群体优势。研发技术是公司处于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条件。公司一直将研发技术作为核心发展的策略,培养了一支近300人的研发技术团队,每年投入研发资金近亿元。公司目前拥有北京、英国、比利时三个研发中心,已发展形成基于光谱学、色谱学、质谱学、能谱学、传感器学五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具有高效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可以极大缩短分析仪器的研发周期,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商业化。企业具有约百人的软件开发团队负责环境信息化相关软件的开发,已开发完成数据采集子站和仪器物联网两个基础软件平台,实现了仪器监测+物联网的布局,可以将很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数据汇集至大数据资源中心进行监控分析及应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已在公司业务拓展中慢慢的变多地发挥作用。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在线环境监视测定技术及系统应用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等。公司获批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集结了国内环境领域的专家资源,积极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研发技术合作,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并通过收购并购、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手段寻求和引进海外高端产品和技术,在公司强大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基础上,持续壮大公司核心技术力量。公司是行业内最早开展第三方运营服务的企业之一,拥有覆盖全国的运维网络、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和丰富的运维经验及强大的第三方运维团队。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设有百余处技术服务中心,拥有近千名专业方面技术服务工程师,年运营及服务自动监测水站、空气站及污染源监测设备等共计近万套(站)。近年来,公司上线智能运维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运维全过程留痕、远程质控与智能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提升运维质量和效率。同时,公司一直在优化对全国的营销体系和服务网络,通过将管理重心下沉至区域,聚焦区域市场,准确理解和实现用户需求,快速解决客户实际问题,通过营销与服务的协同联动,不断的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公司经历20余年的发展,拥有雄厚的综合平台优势。企业具有多系列高品质的产品品类,在污染源监测、大气环境监视测定、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环境应急监测及工业过程分析等领域,拥有5万余套多领域的成功应用经验;企业具有丰富的专业环保信息化工程经验,拥有种类齐全的的智慧环保信息化软件;公司旗下设有子公司开展环境治理业务、第三方检验测试业务及环境信息化业务,作为公司生态环境综合服务的组成板块,致力于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综合服务。近年来,公司积极做出响应国家关于“双碳”的战略布局,基于公司多年发展的业务基础及技术积累,在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监测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的同时,研究完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方案,将减污、降碳统筹考虑,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广大新老客户。环境监视测定设备行业是政策驱动型行业。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双碳”等政策及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调整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将产生较大影响,但市场的实际释放程度依赖国家相关战略的实际落地进度及政府的实际执行情况。请投资者关注政策执行进度落后于预期的风险。随着环境监视测定设备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智慧城市、智慧环保等项目的落地实施,更多的市场之间的竞争者进入本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在公司业务扩张及智慧环保项目推广过程中,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市场开发不力,或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连续不能成功中标,可能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公司所处的仪器仪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同时需要专业化的销售、运维团队来实现用户的需求。公司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经营渠道和服务网络,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销售骨干及服务工程师。若公司的管理、技术、销售、运维方面的骨干人员流失,或发生技术秘密泄露,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掌握核心技术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条件,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业务的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若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技术创新不及时,则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被市场接受认可或被同种类型的产品替代,则导致没办法创造效益;或者技术创新太晚,未及时投放市场,则会错过市场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也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公司下设有10家一级子公司,这中间还包括2家境外子公司,以及数家二级子公司和分公司,拥有员工约2,000人,人员与业务规模上涨的速度较快,管理难度有所增加。近年来,全球政治形势不稳定、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给公司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公司在整体高效运作、达到管理目标、持续保持市场领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近几年国际关系变化明显,部分地区地理政治学关系严峻,极端气候事件加剧,这些风险因素将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可能对公司原材料供应、物料运输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公司将重视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及有关政策情况,依照国家政策文件精神,及时指导或调整公司业务的开展;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学习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兴技术与监测技术的融合,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及储备;关注产品的质量与服务品质,保持并强化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规范考核与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培训体系,保持公司中坚力量的稳定与发展;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公司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管理运营效率,积极预防各类风险。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